美國名校爆發賄賂醜聞,再度引發大眾對於美國高教入學制度不公、導致社會不平等的質疑,如今一位年僅27歲、自哈佛大學輟學的女創業家提出了解決方法。22日,美國總統川普開心宣佈伊斯蘭國正式滅亡,但這世界不會變得更安全,因為白人至上主義將取而代之,成為新的威脅。面對爭論不休的隱私權爭議,歐盟將祭出哪些法律手段,讓科技大廠就範?
◎《彭博商業週刊》:27歲哈佛輟學生,如何打破美國大學入學考的不公?
美國多所名校爆發賄賂醜聞,揭露了美國富人如何無所不用其極地用錢買到名校入場券。美國高教制度的不公平,早已不是新聞。如今一位年僅27歲、自哈佛大學輟學的女創業家提出了她認為可行的解決方法。(延伸閱讀:美國名校賄賂醜聞 孩子該負多少責任?)
在美國,你的出生決定了能否進入名校,進而影響未來的社經地位。根據哈佛經濟學家切帝(Raj Chetty)的研究,出身自家庭收入前1%的小孩進入頂尖名校的機率,相較於出身於家庭收入落入最後20%的小孩,前者是後者的77倍。
就畢業後的收入水平來看,美國大學畢業生平均每星期收入,是高中輟學生的兩倍。
如果大學入學測驗變成打電玩?
美國大學入學考制度,更加速了社會的不平等,正如同這次醜聞案所揭露的制度流弊。面對美國高教沉痾已久的問題,肯塔爾(Rebecca Kantar)開發出新的測試系統,期望未來可取代現今所採行的標準化入學考試制度。
肯塔爾出生於波士頓的富裕家庭,父母經營一家強調永續環保的建築公司。從小她就對於正規課堂教育不太有興趣,大半時間都花費在課堂外:她喜歡自己織衣、玩小喇叭、學做陶器藝品。國中時開始學中文,為了把握時間,她把講義放在防水資料夾內,邊洗澡邊練中文。
高中時參與成立慈善組織Minga,呼籲大眾正視兒少性交易問題。18歲時,她首次站上TED發表演講。
肯塔爾認為,傳統的入學測驗有利於出身富裕家庭的學生,一方面這些家庭有能力負擔額外的費用,為自己的小孩聘用家教或是參加相關的備考訓練,甚至是行賄。另一方面,入學測驗衡量的是學科知識,並非是未來社會真正需要的能力,例如解決問題、邏輯思考、合作、同理、創意等等。
電玩測試系統麥肯錫也買單
3年前,肯塔爾決定自哈佛大學輟學,創辦Imbellus公司。Imbellus所開發的數位測試系統非常類似電玩遊戲,學生必須在模擬的自然環境中通過一連串的任務考驗,測試學生的解決問題、適應環境、與邏輯思考能力。(延伸閱讀:面試關卡像《飢餓遊戲》、比哈佛還難進 這所學校到底夯在哪?)
為了防弊,每位接受測試的學生所經歷的情境模擬都是獨一無二的。換句話說,Imbellus必須開發出數萬種不同版本的情境模擬。
如今有不少企業開始採用Imbellus開發的系統篩選人才,包括麥肯錫顧問公司。過去18個月。麥肯錫全球大約有5,000個應徵者接受Imbellus的系統測試,並預計到2019年底接受測試的人數將增加到一萬人。
肯塔爾期望透過成功的企業案例,同時強化系統的性能,促成大學入學考試制度的改變。當然,她也很清楚,也許要花5年、10年或更久,或許是採行她所開發的系統,也可能是其他新的方式,重要的是能促成改變。
◎《時代雜誌》:伊斯蘭國滅了,白人至上主義成全球恐攻新威脅
《時代雜誌》特別邀請25歲的紐西蘭藝術家茹比‧瓊斯(Ruby Jones)為最新一期的國際版封面創作一幅插畫,畫面上方有50顆星星,代表在基督城恐攻事件中罹難的50位受害者。
22日,美國總統川普宣布,成立5年的伊斯蘭國正式消滅。但是,我們沒有高興的理由,因為這個世界並沒有就此變得更安全,紐西蘭恐怖攻擊事件的發生,代表著白人至上主義取代伊斯蘭極端主義,形成新的全球性恐攻威脅。(延伸閱讀:溫柔而剛強 紐西蘭恐攻後,總理阿爾登贏得掌聲)
根據《華盛頓郵報》報導,2017年美國聯邦調查局針對白人優越主義和其他國內恐怖主義威脅而展開的調查案高達1,000多件,與伊斯蘭國相關調查案件數量不相上下。另外根據馬里蘭大學的調查,2012~2017年,美國境內實際發生的白人優越主義攻擊事件成長了兩倍,從14件增加為31件。
歐洲的情況也相去不遠。2016~2017年,右翼團體攻擊事件增加了43%。擔憂外來移民影響英國的生活,也是導致2016年脫歐公投過關的原因之一。
伊斯蘭國、白人至上主義如出一徹
《按讚戰爭》(Like War: The Weaponization of Social Media)作者辛格(Peter W. Singer)表示,右翼極端主義和伊斯蘭國的恐怖攻擊手法極為相似,都是鎖定大批深感挫折與失落的憤怒青年,創造出讓這群年輕人感到被理解、被同情、被包容的歸屬感。
社群媒體平台的興起更成了重要的推力,長年研究極端主義的伯格(J.M. Berger)指出,2012~2016年,白人國族主義運動相關社群的推特追蹤人數大幅成長600%。
儘管社群平台想盡辦法阻擋極端言論貼文,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些團體內自有不少高手,有辦法躲避社群平台的篩選機制,「濫用演算法與社群平台漏洞,」《狂暴》(The Rage: The Vicious Circle of Islamist and Far-Right Extremism)一書的作者作者艾伯納(Julia Ebner)說道。
如何應對白人至上主義的蔓延以及恐怖攻擊,將是未來各國政府以及各社群平台的頭痛問題。
◎《經濟學人》:隱私權戰爭,歐盟能成功扳倒科技怪獸嗎?
歐盟與科技大廠之間的個資保護之戰,除了祭出高額的罰款之外,歐盟還有什麼方法可以真的讓科技大廠就範?目前看來,歐盟的策略是採取隱私權保護與反壟斷的雙重法律手段。
就隱私權保護而言,個人擁有對於個資的「主權」,有權取用自己的個資、並決定個資如何被使用,這正是「通用資料保護法規」(GDPR)的核心原則。(延伸閱讀:【深度專題】GDPR上路,7.2億罰金來了!)
第二步,歐盟將推動個資的「互用性」,讓使用者可以輕易地轉換不同的廠商,避免某個企業獨大。也就是說,你在谷歌的搜尋紀錄、在亞馬遜的購買紀錄、在Uber的叫車紀錄等等,在你的同意之下可轉換到其他服務廠商。
英國推行的「開放銀行」(Open Banking)政策便是依循「互用性」原則,銀行必須將顧客的資料(例如消費習慣以及定期支付費用等)開放給第三方業者,避免銀行因為擁有使用者個資而「綁架」顧客。
歐盟的另一道防護網是反壟斷法,包括歐盟和歐洲各國都開始針對科技公司不當的競爭手段進行裁罰。
3月20日,歐盟以谷歌濫用市占優勢排擠其他線上廣告業者為由,對谷歌罰款14.9億歐元,是2017年以來歐盟第三對谷歌開罰。加上前兩次罰款,谷歌繳交的罰金總計67.6億歐元(約台幣2,358億元)。
去年9月,歐盟開始針對亞馬遜進行調查,確認亞馬遜是否運用第三方商家的數據進行行銷,提升自家商品的銷售,不當地取得競爭優勢。
德國和奧地利日前已經完成修法,未來政府單位將有權審核與禁止大型科技公司併購新創公司,避免大型企業透過併購手段增加自身優勢。
當然,歐盟的作法有風險存在。如何讓個資可以在不同服務供應商之間共享、同時又能保護隱私不外洩,至今仍沒有百分之百安全的做法出現。
另一方面,歐洲之外的其他國家是否會跟進,歐盟是否會陷入孤掌難鳴的困境?也是必須解決的問題。
◎《金融時報》:為何義大利不顧反對,向中國靠攏?
(Shutterstock)
23日,義大利正式和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備忘錄,成為第一個加入「一帶一路」的七大工業國,也讓歐美大國圍堵中國的努力破了功。身為歐元區第三大經濟體的義大利,為何不顧反對,執意要向中國靠攏?(延伸閱讀:習近平出訪歐洲 為什麼台灣要緊張?)
義大利與歐盟之間的不合,早已有跡可循。去年3月義大利大選結果,反建制的義大利五星運動黨以及民粹極右派的聯盟黨成了最大贏家並組成聯合政府,他們決心打破傳統的外交政策。
去年10月,歐盟與義大利政府針對2019年政府預算案爭執不下,成了主要導火線。依據義大利政府原先提出的預算案,赤字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2.4%,如此一來義大利的債務問題將更加惡化,影響歐元區的金融穩定,因此歐盟強行要求義大利修改預算。
儘管最終義大利妥協,減少公共支出,將預算赤字降為占國內生產毛額的2.04%,但義大利對於歐盟的強勢作法已感到相當不滿。
在被迫修改預算的情況下,義大利必須尋求其他財源增加公共支出、刺激經濟成長。至今義大利仍未從10年前的歐債危機中完全恢復,義大利國內的基礎建設投資金額僅達到危機爆發前的六成。
面對國內的經濟困境,在與歐盟維持關係的同時,義大利政府必須尋求其他盟友,顧全自身的經濟利益。此時中國適時伸出援手,等於是拉了義大利一把。
另一方面,與中國簽署備忘錄的決定也相當符合目前的民意走向。根據民調機構EMG Acqua於3月中旬進行的民調顯示,有50%的義大利民眾認為,與中國簽署備忘錄是很好的機會,有助於義大利經濟成長。
至於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備忘錄究竟真的是好是壞,短期內也很難有人能真正作出準確預測判斷,就如同英國脫歐,直到真正執行才能知曉其中的利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