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不斷投注心力、增加資源在提高國家科研水準,以跟世界並駕齊驅。但在第一線高教現場的作者卻指出,大學生平均實作能力逐年低落,電機系畢業不會用烙鐵、資訊系畢業不會寫程式、機械系畢業不會用車床,要提升科研品質,不如先從提升大學生實作能力做起。
科技部這幾年大計畫不少,名字都很嚇人,例如玉山、愛因斯坦、哥倫布、沙克爾頓等等,目標都是往世界的最頂端攻進,我們有玉山學者、中國有長江學者。我見識不多,不知道美國政府有沒有計畫要培養落磯學者或是密西西比學者?
我們都聽說過,教育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事業」,也是一個社會投資報酬率最高的「產業」,但是這個政府或是這個社會真的有把教育放在第一位嗎?科研這件事比較小,試問,哪一件事對科研來說,是投資報酬率最高的工作呢?
我個人淺見是大學部學生實作能力的培養。
但是平均大學部學生的實作能力,在我個人的觀察下,卻是逐年下降。我會說平均下降的意思是,有一定比例的學生實作能力超越過去學生的水準,而且是大幅提升,但是平均下降,代表的是多數學生連本科系畢業時所需的基本能力都嚴重不足。
以資訊工程來說,並不是說不會寫程式(雖說有些資訊系畢業生還真的就不會寫程式),但是學生因為習慣只解上課所需的題目,就是所謂的「刷題」,所以對於如何做一個大一點的綜合性問題的能力嚴重不足,更嚴重的是,願意花時間刷題的學生算不錯的了,多數學生連考古題與作業都不會好好去做。
大學部有畢業專題,本來可以好好訓練學生做大一點的問題,但是多數學生對這一個六學分的課,並不覺得該給予等比例的重視,在最後幾個月才隨便做做的人數,還不少。
資訊系學生要建立實作能力,其實途徑很多,例如去修改一個好的自由軟體專案,做一個簡單功能的作業系統,設計一個有人願意用的網頁專案等等都是。如果可以,找幾個夥伴弄一個整合性系統更好。
以前我聽過一位教授講過,「電機系畢業不會用烙鐵,資訊系畢業不會寫程式,機械系畢業不會用車床」,那時還有點震撼,不過現在應該不算少見,雖然也有教授會說,電機系不會用烙鐵,因為學生不一定要走電子路線,資訊系不會寫程式,可以作純理論,而機械系不會用車床,則是因為太危險。
我自己的經驗是,多數學生進了研究所之後,實作能力都需要被重建,短則半年,多則兩年。因為大學沒有把實作的觀念與能力建立起來,這種技術性的東西,年紀越大就越難訓練,剩下能用來做學問與研究的時間就不足了。
如果實作能力建立太慢,我自己會選擇實作的題目給學生當作畢業論文題目,至於研究就不敢想了。畢竟,實作能力不好,做出來的研究成果,我也會很擔心是不是真的,何況碩士畢業就要就業去,那麼實作能力在職場還是比較受用,不能因為我要做研究就硬要學生做研究。
既然大學部學生的實作能力對於科研很重要,照理來說,也不是難懂的道理,那麼為什麼我們還會面對這個狀況呢?
政策面不需要我談太多。任何東西都要考慮人性與市場性,從學生端來看,花時間修實作,很多的課既不符合人類好逸惡勞的習性,也沒有市場性。好逸惡勞這點不難懂,但是說沒有市場性,不是很奇怪嗎?學生把實作能力培養好,對他們未來就業不是有益處,也就是有了市場性嗎?其實不然。
多數時候,人類看一件事的價值或者說市場性的眼光,並不會這麼遠。對一個大學生來說,他們不是不知道這事的重要性,幾乎所有人都知道打太多電動與跑太多活動,對唸書畢業不太好,但就是無法阻止自己,何況就業那是好幾年後的事,解決眼前的事比較重要,不是嗎?
首先,一門實作多的課,除了上課3小時,多數需要在課後再花8至12小時的時間,作業與報告可以用抄的,實作比較麻煩。一個學生以一學期修六門課,如果都是實作課,那麼一個星期至少要花超過90小時在課業上,受得了嗎?你會說,那麼三門實作課就好,那也要花上接近50小時的時間。
其次,花時間在實作上,會減少準備考試的時間,得不到高分就會對推甄研究所造成負面的影響,相信「聰明人」都會把時間壓在對升學有幫助的項目上,願意把實作排在優先順序的學生比例不多,只要是人,都會傾向選容易及格或拿高分的爽課,所以這樣的課怎會有市場呢?
學生會認為實作這問題,留在碩士階段再來學就好,不過前面說過了,事實上,在碩士班階段能給學生好好練實作的機會不多,學習效率也因為年紀增長而變得稍微困難。況且,大家都是進了公司才開始練習,所以大學或是碩士班沒做好也不會怎樣。
從人性觀點來看,假如學生不覺得自己要做到頂尖,那麼也就沒太多損失。
從教師端來看,一樣無法脫離人性考慮與市場性。設計一門實作課,由於沒有現成的教科書,所以很多時候要自己想教材與出題,甚至是架構問題的環境,這要花很多時間與實驗,假如實作題目還要脫離課本的範例,做比較接近真實世界應用的題目,那麼就會產生許多未可知的狀況,這時連教授自己都可能一時之間解不出來,對於教授這類長期具有權威地位的人,要承認自己不知道,是有點難的。
其次是,因為實際問題會出現的狀況很多,所以即使教授知道解決的方向,但是講了,學生不一定懂,只好一再重覆,導致學生以為教授沒在教什麼技術,好讓他可以一下子就解決問題,進而產生抱怨。
傳統的授課方式是多數學生、甚至是教授認為應該有的上課方式,因為這也是多數教授自小接受教育的方式,花這麼多時間與力氣做跟大家都不一樣的授課方式,不僅引來疑慮,甚至可能引來黑函或有人上網批判,以現行大學教授升等,多數不太看教學這點來看,這麼做實在沒「市場性」。
其實大學教授不是不知道,好好訓練大學部學生,可以讓研究生的實作品質提高,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研究質量,但是實在有太多結構性的問題,要幾個教授扛起這個工作,實在太強人所難。我只希望科技部與教育部有更好的方法來解決這個議題,要不然,台灣的研究要能真正落實到可以幫助產業者,幾希!
關於作者 蘇文鈺
為美國紐約大學電機博士,現為成功大學資工系教授。他關注高等教育之餘,更於2013年創辦Program The World Association,與研究生從嘉義過溝村開始,培力偏鄉老師與志工群教孩子寫程式,足跡已遍佈中南部八個縣市。從程式教學出發,目標卻是指向生活與生命教育,希望有一天孩子們能靠著教育脫貧,也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